北京那蓝传媒为您提供高品质公司宣传片/产品广告片/人文纪录片的视频拍摄全案,欢迎交流!

【那蓝传媒】

全国统一拍片热线:

010-52173886 ( 工作时间 )

17718313390 ( 全天时 )

制作纪录片有感-“薪火相传话非遗”之沙河四匹缯
来源:www.nabluemedia.com 作者:那蓝君
发布时间:2020-08-11 08:40:40 次浏览 分享到:
粗布之美,美在质朴,千种线条,错落交织,引领着时尚与复古的双重色调。如今,这些曾与我们疏离的精美手工纺织品,正在重新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沙河四匹缯布图案色彩艳丽多样,大小点、枣花、疙瘩眼应有尽有。既有表现宝莲灯、仙女散花...

       粗布之美,美在质朴,千种线条,错落交织,引领着时尚与复古的双重色调。如今,这些曾与我们疏离的精美手工纺织品,正在重新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沙河四匹缯布图案色彩艳丽多样,大小点、枣花、疙瘩眼应有尽有。既有表现宝莲灯、仙女散花等丰富故事内容的制品;也可做成衣服、被褥面、沙发套等用于日常穿用。2007年6月沙河四匹缯制作技艺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薪火相传话非遗”之沙河四匹缯(图1) 


      在河北沙河市的西部山区有这样一个小山村,当你走进她时,耳边除了陶渊明诗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种乡村里特有声响之外,最多的,是回荡在大山中一阵阵“唧唧复唧唧”的美妙乐章。汉乐府中悠扬的机杼声,从清初开始,在小山村日复一日,回荡至今。寻声走进织布房,巴掌大小的木梭,犹如一叶轻舟,牵引着棉线,在几百对经线间来回快速移动,纬线每完成一次穿梭,机杼上就会传来嵌扣木框撞击产生的“唧唧复唧唧”美妙声响。随着声响,一块块美丽的布,就经巧手织成。因这种布在制作过程中使用四匹缯来分辨经线的格式,山里人称其为“四匹缯”。

“薪火相传话非遗”之沙河四匹缯(图2)


       这是一本清朝版本的《沙河县志》,上面《社会志》的章节中就有关于沙河地区织布的记载,布市以城内为最盛,每遇集期,妇女抱布贸易者如云。知名纺织作坊40余家,昼夜纺织不出户庭,家业益盛,教子读书入仕习武拜将。

       上个世纪中叶,四匹缯布在塔子峪一带普遍,家家户户都有纺车、织机,很多一家一户就能独立地进行纺、浆、经、涮、织等全套工序。这里的妇女人人擅长纺线织布,产品多为自用。

“薪火相传话非遗”之沙河四匹缯(图3)


      沙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曾经出土过陶纺轮,足以证明沙河先民就从事纺织。

       至今沙河四匹缯仍然是当地婚嫁时必不可少的嫁妆。但现在的青年女子会织布的非常少,愿意学织布的也很少,加上好多纺织工具的破损、丢失,这项手工技艺面临失传。

“薪火相传话非遗”之沙河四匹缯(图4)

“薪火相传话非遗”之沙河四匹缯(图5)


       在塔子峪村一幢传统的民居里,已过不惑之年的申小霞沉浸在这唧唧声中已经20多年。申小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河四匹缯传承人。如何将四匹缯制作技艺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她在自家建起了传习坊,由申小霞传授四匹缯的手工纺织技艺,并免费为织布的村民提供织机。不能让四匹缯,这一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技艺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她说到做到。和其他地方织的老粗布不一样,她用的是“四匹缯”传统织布技术,在农家老粗布上织出了自己朴素的理想和追求。

       申小霞从五六岁时就跟着姥姥学织布,姥姥在织布,她在一边看,后来到了十六岁妈妈就让她学,那时候织的挺慢,一直苦练后,就织的熟练了。

“薪火相传话非遗”之沙河四匹缯(图6)

“薪火相传话非遗”之沙河四匹缯(图7)


       在申小霞娴熟的操作下,四匹缯上下翻飞,十几把梭子来回穿梭,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在特有的节奏和韵律下,变幻出上千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千丝万缕的经纬线渐渐变成了那丝丝入扣、粗朴豪放、带着独特农家审美观的沙河四匹缯布。

       申小霞说,四匹缯一个图案一个名字,有宝莲灯,天女散花等,都是一些吉祥的名字,双喜临门,六六大顺,龙凤呈祥,看起来都非常漂亮

“薪火相传话非遗”之沙河四匹缯(图8)

“薪火相传话非遗”之沙河四匹缯(图9)


       如今在塔子峪,像申小霞一样,更多的人用四匹缯技术织出了“大小点”、“枣花”、“疙瘩眼”、“拉不断”、“宝莲灯”、“石榴大开花”、“仙女散花”、“蚂蚁上山”、“喜字”等100多个花色和故事内容的制品。作为典型的民间手工艺,四匹缯布曾代表河北省参加在日本举办的亚洲地区民间美术展。塔子峪村被沙河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沙河四匹缯生产基地”,基地设有沙河四匹缯制作技艺传习坊,沙河市手织布协会成功申报“沙河四匹缯”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一阵春雨过后,塔子峪村的村民们开始了新一年棉花的播种,他们依然在使用牲畜耕田的传统耕作方法。棉花是沙河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到秋季收割。沙河四匹缯的织造过程全部采用手工制成,因在织造过程中使用四匹缯来分辨经线的格式,故称四匹缯。

“薪火相传话非遗”之沙河四匹缯(图10)


      沙河四匹缯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小72道工序。

纺线:把棉花用高粱杆搓成棉管,再把棉管纺成棉穗子用于拐线

拐线:用拐子把纺好的棉穗子拐成线管用于经线。

经线:把拐好的线管落在落子上再经线,然后把经好的线滚成线球再闯杼。

闯杼:把经好的线球一对一对闯进杼眼再刷机。

刷机:把闯好杼的线球放在织布机框内然后把棉线拉开,用人梳理卷到织布轴上再掏缯。

掏缯:把卷到织布轴上的棉线需要两个人掏缯,通过四匹缯来定织布的图案。

缠梭绂:把拐好的棉线用缠绂工具加工成梭绂用作织布的纬线

织布:把掏好缯的线轴放在织布机上然后吊机子栓布开始织布

这是一条2米多长的卷轴,淡黄色粗布上的《梅花赋》力透纸背却无墨香飘来。

“薪火相传话非遗”之沙河四匹缯(图11)

“薪火相传话非遗”之沙河四匹缯(图12)


       以前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颜色比较单一,以白黑蓝为主,之所以颜色单一呢,是因为染色技术不行,现在最少有一百多种颜色,比以前的工艺好了 市场上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做出来,以前主要穿衣用,床单等等,现在种类多了,三件套,四件套,枕巾,被罩,还有手工围巾。

“薪火相传话非遗”之沙河四匹缯(图13)

“薪火相传话非遗”之沙河四匹缯(图14)


       在塔子峪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主题班会每周都要开展,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了解家乡这一古老的非遗传承——沙河四匹缯。纺花,经线、织布,当他们自己一一去尝试,才知道从棉花到布匹,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通过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参与,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薪火相传话非遗”之沙河四匹缯(图15)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蓝褐相间,到如今的浓淡相宜,几百匹沙河四匹缯在段晚林的传习所里一字排开,仿佛在讲述着半个多世纪的审美变迁。沙河的文化底蕴在古老技法之上凸显、放光。岁月悠悠,机杼声脆。沙河四匹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载着几代人智慧的结晶走过数百年,依然绽放着灿烂的光芒。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声明:新媒体转摘宣传请知会本公司并标明出处“那蓝映相-北京企业宣传片制作公司”;



(0)
0.00%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做不到的,有什么想法,赶快咨询吧!

立即咨询

客服